從碳匯交易到生態旅游:蒼穹數碼探索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新路徑
在生態重點區域的保護與發展實踐中,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始終是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的核心命題。通過系統性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許多地區正探索出一條融合碳匯交易、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的 “兩山” 轉化路徑,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構建創新范式。
一、規劃先行:給綠水青山畫張 “轉化藍圖”
要想讓生態資源 “活起來”,科學規劃是第一步。規劃需緊密結合區域自然地理特征與生態本底,以構建 “多核心、多片區、多廊道、多節點” 的生態安全格局為目標,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重要水源地為生態核心,針對不同地貌單元(如流域生態保育區、淺山區生態修復區、平原生態整治區)制定差異化修復策略,通過河流、林帶等生態廊道串聯關鍵節點,形成全域生態連通網絡。
同時,規劃的落地通常依托一系列重點工程,如:給森林濕地 “強體”,提升固碳能力;為流域水生態 “煥新”,凈化水質;幫礦山 “療傷”,讓廢棄礦區重披綠裝;護生物多樣性,為珍稀物種建 “安全屋”等。這些舉措不僅能夠解決水土流失、生態系統單一、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問題,更夯實了碳匯交易、生態旅游等產業的資源基礎。
二、碳匯交易:讓森林 “長出” 真金白銀
一片茂密的森林,每年能 “吃掉” 海量二氧化碳。比如一片高覆蓋率的森林,固碳量相當于數萬輛汽車一整年的排放量。如今,這些 “生態功勞”將通過碳匯交易變成真金白銀。
對于不同的區域,規劃建議創新設立區域性碳匯交易平臺,推行"小規模、精運營"的碳匯開發模式,通過優化林地質量、引入碳匯交易機制,將新增碳匯量納入市場交易體系。收益專項用于生態養護、植被恢復與低碳設施建設,形成"造林-固碳-增值"的良性循環,為碎片化綠地生態價值實現提供示范。
部分林區與企業合作探索"林光互補"新模式,在保障生態功能前提下,利用林間空地開發分布式光伏項目。通過碳匯交易抵消能源生產碳排放,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曾經“只投入不產出’的生態保護,正逐步轉型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三、生態旅游:把綠水青山變成 “搖錢樹”
規劃創新"生態紅線智慧管控"機制,運用三維建模技術劃定旅游開發邊界。在重點生態區域打造“生態體驗+科普教育+產業融合” 的旅游產品體系,可以將自然景觀轉化為旅游資源。
徒步旅游是現在年輕人的潮流運動,優質的森林片區憑借其生態稟賦,可以因地制宜地開發森林特色旅游線路,將生態徒步等項目融入其中。高負氧離子環境與完善的服務設施能夠吸引大量游客,旅游收入有望成為當地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在地質敏感區域,規劃將生態修復工程與科普研學相結合,建成多條兼具生態保護與教育功能的游覽線路。
.jpg)
.jpg)
四、協同發展:構建 “兩山” 轉化閉環
規劃創新建立的"碳匯+旅游+康養"融合發展模式,形成可持續生態經濟閉環。碳匯交易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質量,為旅游業創造優質環境基底;旅游產業發展反哺碳匯市場,形成雙向促進機制。
規劃構建的多元化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已顯成效。在部分景區試點"碳中和體驗"項目,游客可通過參與植樹、低碳游覽等活動積累碳積分,并實時查看生態貢獻值。配套開發的生態教育課程,將環保理念融入旅游體驗,顯著提升公眾參與度。
五、未來展望:打造 “兩山” 轉化典范
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兩山” 轉化將更具科學性:通過衛星遙感、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與生物多樣性,為碳匯交易提供精準數據;利用三維建模、VR 技術打造 “線上+線下” 生態旅游場景,如虛擬碳匯林認養、生態修復過程可視化;建立全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量化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經濟價值,為產業融合提供決策支撐。
從規劃到實踐,“兩山” 轉化的核心在于構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機制。通過碳匯交易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通過生態旅游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消費產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轉化效率,最終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統一,為區域綠色發展提供可持續路徑。
蒼穹案例
蒼穹數碼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自然資源領域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城鄉規劃甲級資質及專業的規劃咨詢團隊,能為各級政府提供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生態資源轉化的規劃咨詢服務。公司始終以技術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鏈條落地,目前已為全國以下地區提供生態修復相關規劃咨詢服務:
1.《北京市懷柔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2-2035 年)》
2.《井岡山市“十四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25 年)》
3.《北京市昌平區崔村鎮生態要素與生態空間規劃專題研究》
4.《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生態保護紅線評估項目》
5.《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人民政府天馬山森林康養旅游項目》
蒼穹數碼將繼續為各地提供專業化生態修復規劃服務,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蒼穹規劃設計研究院投稿)